📒 智舟一跃企业管理咨询创始人。小红书「伸脑研究所」账号作者。每年百万字笔记达人。战略聚焦互联网电商和数智化|10年大厂策略产品负责人 | 清华经管MBA | 多学科交叉思维| 终身学习者 | INTJ 知行管理 |北京杭州双城记创业|人生暴走记录 职业经历:海航->京东->阿里->红杉->抖音->咨询 🐋 鹰击长空,鱼翔浅底,万类霜天竞自由。 🍵世界有这么多的小酒馆,感谢你的光临。 💡只做有趣的灵魂,分享独立有质地的思考。 💻网站:https://phpcxuhz.manus.space/
产品思考|清华字节双buff加持的AI+营销产品,优势和风险分析
今天去学校参加一场主题围绕“AI+营销”的产品技术探讨会,其中主要的工作坊是介绍一个来自校友系的AI产品,清蓝智能。Pureblue AI。
为企业开展 AI 口碑营......
产品策略|如何调整内容平台的大盘广告流量分配?
今天这篇文章适合读者:经常刷小红书的人、大厂产品经理、创业者、策略博弈爱好者、对互联网平台流量规律感兴趣的朋友。
如果你是一个内容平台(比如抖音或小红书)的策略产品经理,那么你和技术......
也来聊聊知识产品和服务背后的“误区”和“乱象”
我对知识产品和服务是怀有敬畏心的,多年以来我很乐意去提升自己,也很欣赏能够把“知识管理”做好、用好的“知行合一者”,所以我长期以来都是各种课程产品、知识付费、教材指南的受众,前后购买的课程至少上万元了,不胜枚举。
但我发现当前的知识服务者们,已经越来越没有所谓对知识产品服务的敬畏心了,它就像三只松鼠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坚果一样,极其标准化,但已经缺少了灵魂。
今天我们聊聊知识产品和服务背后的误区以及乱象,希望让你在订阅我的专栏之后,不会产生这种感受。
核心痛点:混淆了“信息”与“知识/解决方案/服务”
优先“搬运”,而非“创造”或“深度加工”:
搬运站外信息差—— 很多产品只是把公开的书籍、论文、网络文章、名人名言进行简单的摘抄、拼凑、归类(“思维模型”、“XX个认知”),缺乏原创性思考和真正的深度解读。
这本质上是信息整理员或知识二道贩子的工作,其价值在于“节省用户搜索的时间”,而非提供真正的洞见或解决方案。
塞给你一堆信息而非“解决具体问题”:
当我是用户,我期待的是“手把手提炼出真正行之有效解决你生活场景的问题”。这才是服务的本质:有针对性、有可操作性、有结果导向。
但现实中,大量知识产品提供的是:通用、抽象、未经情景化处理的“信息包”或“概念集”。它们告诉你“要建立第二大脑”、“要学会批判性思维”、“要掌握XX模型”,但极少说:
在一个具体困境中(比如职场沟通不畅、拖延症、亲密关系问题),如何一步步应用这些思维模型呢?
应用时会遇到哪些真实阻力?如何克服?
需要哪些配套的技能或资源或工具?
实施效果如何衡量?失败的可能性在哪里?
这种大而全的信息堆砌,看似干货满满,实则难以消化,更难以落地,最终沦为你收藏夹里的“电子灰尘”。
缺乏真实的个体经验和实践验证:
我希望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真实的个体经验和价值,这极其关键!
王阳明先生说“知行合一”,放在今天这个环境下,我猜引导的方向是“你的价值观,和你的行为是匹配的“。比如有很多知识付费产品的生产者,自己可能并未深度实践过他们所传授的“模型”或“方法”。他们的“经验”往往是对他人理论的二次解读,缺乏根基,不是在真实生活/工作中长期应用、迭代、踩坑后提炼出的血肉经验。
真实的个体经验包含:具体情境、情绪波动、失败教训、调整过程、微小但关键的细节、因人而异的适配性。这些是冷冰冰的“思维模型”卡片无法提供的,却是真正能启发和指导他人的核心价值。
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导致同质化和审美疲劳:
其实最开始看到的“阅览室”、“思维模型”、“第二大脑”、“底层逻辑”、“认知觉醒”…… 真的是眼前一亮,但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概念被过度包装和重复使用,已经变成泛滥成灾的标签。
生产模式高度相似:用精美的模板(Notion, Flomo, Obsidian等)、统一的排版、相似的结构(7个模型/10个认知/21天计划)进行快速复制。—— 有些作者明目张胆的抄袭,搬运,甚至做成教程教人怎么起号。我仿佛看见了知识的遍地哀嚎。
结果就是:形式雷同、内容重复、缺乏独特视角和灵魂。 看多了,自然会产生“又是这套”的厌倦感。
价值承诺的夸大与效果的不确定性:
这些产品常伴随着极具诱惑力的承诺:“掌握这套方法,人生开挂!”、“建立第二大脑,效率提升10倍!”、“看透本质,超越同龄人!”。
然而,真正的知识获取、技能提升、思维改变是复杂、缓慢、需要大量个人努力和实践的过程。需要深刻的理解和尊重“长期主义”,一个打包好的“信息产品”几乎不可能兑现如此夸张的承诺。
当用户购买后发现效果远不如预期,或者根本无法坚持使用(因为缺乏真正的指导和支持),反感情绪就会滋生。
“知识焦虑”的利用与缓解的虚假性:
这些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在贩卖和利用“知识焦虑”——“别人都懂了,我不懂就落后了”。
购买和收藏这些“知识包”本身,带来一种虚假的“我在学习”、“我在进步”的满足感,仿佛拥有了这些信息就等于掌握了知识。但这恰恰掩盖了真正的学习是需要深度思考、实践和反馈的本质。
这种虚假满足感过后,往往是更深的焦虑和空虚,因为实际问题依然存在。
什么是值得期待的“真正的知识服务”?
真正的知识服务或解决方案应该更贴近:
明确的问题导向: 从一个具体、真实的生活/工作场景和痛点出发。
能解决方案聚焦: 提供可操作、分步骤、有细节的行动指南,拒绝泛泛而谈的概念。
深度加工与个性化: 基于服务提供者真实的、经过验证的实践经验和深刻洞察,结合你的情况给出建议。
产品服务过程支持: 可能包含互动、答疑、反馈、调整等环节,真正“手把手”地帮助你应用和解决问题(这通常需要更高阶的服务形式,如深度咨询、小班教练、长期社群)。
结果可见: 致力于帮助你达成可衡量的、具体的目标或改善。例如,在解决职场沟通不畅问题时,不是只泛泛而谈沟通技巧,而是设定如 “在一个月内,与同事沟通的冲突次数减少 50%” 这样可衡量的目标,通过知识服务助力用户切实达成,让用户能够清晰看到服务带来的成效。
如何应对这种“审美疲劳”?
面对铺天盖的知识产品,我们正确做事姿势应该是什么样子的。
提高甄别力:远离广告,警惕过度包装、承诺夸张、内容泛泛而谈的产品。重点关注创作者本人,看他的“来时路”,看他的人格构成和价值观,看他的故事和人生经历,他的内容是否展现真实的实践背景、独特的思考视角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案例。
回归源头: 要培养耐受力,对深度文章的“耐操性”,训练自己的屁股深度,要坐在椅子上,手里别老摸手机,思维和眼睛不要老飘,按住自己。直接阅读经典书籍、高质量论文、一手行业报告。虽然耗时,但信息更系统、更少被加工扭曲,贪婪的吮吸个中营养,让自己的思维沉浸式的感受和运转起来。
寻求深度互动: 认真考虑找一些真正靠谱的老师,尊重他人的时间,抓住他做付费咨询、开小班工作坊、珍惜有深度互动和反馈的社群。这些形式更有可能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。
重视实践和输出: 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深度理解和实践一个对你有用的概念上,尝试应用、复盘、调整,并尝试输出自己的理解(写作、分享),这比收藏十个“知识包”有价值得多。输出倒逼输入。
拥抱“慢知识”: 认识到真正的成长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,拒绝追求“速成”的幻象。专注于去解决一个具体的小问题,比试图“全面提升认知”更有效。
信任自己的感受: 相信感觉,当你感到“审美疲劳”、“信息过载”、“价值感低”时,相信自己的判断,果断远离那些不能真正滋养你的内容。
对伪知识疲劳,对真价值敏感。
对待知识付费,我们该反感的不只是信息的重复,而是对深度和真实性的渴望,这是不能被一次次辜负的。
真正的知识,不是流水线上的速食产品,而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好酒佳酿。
如果,信息被包装成解决方案,那我们消费的不过是一种变相的焦虑安慰剂(是假药)。
把这份疲惫视为筛选器,只让那些真正扎根于实践、能解决你具体困境的经验通过,也只和这样价值观的人成为长期的朋友。
创业复盘|为什么电商咨询公司抽佣不被品牌接受?
最近给一个商家做咨询,前面聊的都不错,快要到签合同的关键阶段,对方看到抽佣条款之后,本来答应要签的合同就反悔了,说我们就是0-1就有自然增长啊,你凭啥抽佣?但对另一家它合作的直播执行的运营商,就......
心灵解压|科学聊聊缓解心理情绪的按摩方法
回忆自己接触“身心灵”的时候,还是在刚大学毕业去海口工作的第一年,我就认识了当时海航一位非常资深的空姐老师,叫做May姐,她已经在海航飞了快20年时间,后来从岗位退下来后,认识到许多人有情绪方面......
产品策略|小红书平台聚光、乘风、薯条三个产品的优劣势和使用建议
如果平时对小红书平台广告流量策略有所了解的产品同学可能知道,小红书商业化的产品进程是2022年后开始加速的。许多专业从事小红书平台投流的服务机构和作者,对聚光、薯条、乘风这几个名字应该不陌生了,......
产品策略|为什么投流费要和广告服务费分开计算?
有许多新手品牌老板不清楚不同平台有不同的“广告计费的逻辑”,想着一刀切的来投流,我以抖音和小红书为例,深入浅出的讲解下不同计费机制的特点,然后再讲讲为什么建议投流费和广告服务费分开计算的策略。<......
产品策略|对于新手品牌来说如何设计“保本”和“盈利”策略?
我们先来看某品牌在新手冷启阶段,产品增长时期的一个测算框架,我们分为三个月、六个月、一年为周期。
在分析一个品牌商预算的时候,建议拆分成三个档位:保守档、中等档、激进档,然后安排不同......
产品策略|对于新手商家或品牌应该如何理解投流?
“投流”,投放流量,正如昨天我在文章中提到的:新手品牌商老板,首次面对“投流”一词时,是缺乏理解和认知的,可能只有请达人、拍视频、做营销的想法,但是,对于广告背后的基础概念都不是很了解,更不清楚......
产品策略|一个新品牌需要花多少钱来完成市场冷启动
在智舟一跃服务品牌商家的过程中,发现很多新手品牌,早先是做To B和 To G端的产品,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现金流,具有一定的政府关系和资源,但仍然希望能够面向C端消费品市场进行突破,重塑第二增......